搜索

您的关键词

【编者按】为了庆祝太阳集团娱乐官方网站建校一百二十周年,展示我们地空人独有的精神风貌,太阳集团tcy8722团委于2018年4月至5月主办第八届天地人文化节,旨在通过优秀院友报告会、世界地球日活动、天地人论坛,以及天地人访谈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弘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地空精神,塑造高品质的地空文化。本次天地人访谈第一期活动,通过采访近十位老教授老领导,记录他们对学校学院建设发展历史的珍贵回忆,并将老前辈们的难忘经历和铭心感悟付诸笔端,为北大百廿校庆献礼,为地空青年学子明灯。本次记者团队以团委、研究生会和学生会的宣传骨干为主,并面向全校招募学生志愿者。感谢老师们的真情分享,感谢学生记者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一起聆听前辈们的故事,重温北大和地空的历史,从老师们的人生经历中受到感召和启迪,真正继承好北大和地空的精神传统。

【受访人物简介】朱梅湘,女,太阳集团tcy8722教授。1953年考入北京地质勘探学院,1957年7月毕业。1957年9月分配到太阳集团娱乐官方网站地质地理系岩矿教研室教学。1973年调入地质系地热研究室从事地热地质学研究工作,在科研期间还为我系研究生开设了地热系统成岩成矿作用的选修课,除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太阳集团娱乐官方网站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外,还在1983年日本、1989年英国和1992年美国“水-岩相互作用国际讨论会”上发表西藏云南腾冲地热研究的文章。论著有和研究室合作出版的《西藏地热》、《腾冲地热》、《横断山区温泉志》等,曾获1986年太阳集团娱乐官方网站首届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88年中科院科研成果特别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采访人:

顾书纶 太阳集团tcy872216级本科生

黄丽潼 太阳集团tcy872216级本科生

王 霄 太阳集团tcy872215级硕士生

在朱老师家里,不大的房间却有一个不小的陈列柜,里面放着许多美丽的硅华、钙华、硫化、盐华的标本,它们不仅是地热系统凝聚出的结晶,更是朱老师四十余年从事地热工作的心血的结晶。

初入燕园

因为高中班主任老师的一句“你身体好,学地质适合”,当年懵懂的朱老师机缘巧合地走上了地质的道路。在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朱老师渐渐被这门学科所吸引。1957年,刚刚毕业的她被分配到重建不久的太阳集团娱乐官方网站地质地理系地质专业。重建仅两年的北大地质专业,各项教学工作都才刚刚起步,师资力量、教材建设都相对薄弱,岩石实习标本几乎是从零开始,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朱老师和同事们想方设法以各种渠道获取岩石标本:野外采集、到地矿部和地质学院购买……获取标本之后,还要进行大量的整理归档工作。这项工作为地质系教学的基本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地质系学生实习课所用的许多标本还是那时所保留下来的。

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朱老师带领56级学生到北京郊区检查矿点。当时,这班学生还没有上岩石矿床课,到了地质队朱老师先给他们补几天课, 然后全面撒开,一个学生去一个矿点,朱老师轮流到各矿点检查他们工作情况,有时步行,有时坐“二等车”(自行车带人)或赶老乡的大车或骑自行车。到年底,系里调朱老师去长春地院进修苏联专家的 《变质岩》。1960年夏天朱老师去张北地区区测填图,又到湘西找钨锑金。60年底朱老师又被分配到北京通县养猪场养猪,未满一年又调她回来开课,当时她负责构造专业和古生物两个专业岩石课的教学和带室内鉴定课。直到1964年,朱老师刚给63级上了几堂晶体光学课,几个老师带上1964年的学生到四川资阳搞“四清”,直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

结缘地热

70年代,李四光教授以其远见卓识和对国家科学政策的影响力,倡导开展地热地质研究。地质系在探索新方向的背景下迅速成立了地热地质研究组(后改名为地热地质研究室)。1970年,北大地热组与有关单位合作,在河北省怀来县后郝窑进行地热发电试验,利用86度的低温热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间介质200千瓦地热试验电站。

70、80年代,地热能是地热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1973年,地热组与有关单位组成云南腾冲联合地热调查组。出于对岩石学方面研究的需要,朱老师受邀进入了地热研究室。这一年,朱老师负责标本的鉴定工作。“他们采回来的都是一些火山岩。”老师说,“当时并不清楚要去找什么样的标志,对腾冲的火山岩研究的很细致。”1975年,北大地热组加入中科院为进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而组建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这一年北大地热组负责羊八井地区的地热研究,与有关单位联合进行地热发电试验。朱老师由于血压的原因,留在北京负责后郝窑的后勤工作,同时鉴定从羊八井寄回来的标本。在阅读大量资料的过程中,朱老师才明白:矿床学早就知道,热液和岩石接触时会发生水-岩反应。活动的地热系统正是水-岩反应正在发生的场所。研究地热资源时,重要的信息都蕴含在水和岩的相互关系中,因此要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热泉沉淀物和水热蚀变岩石。腾冲火山岩和空运回来的标本总是很少有符合要求的,朱老师意识到,必须亲自赴藏采集样品!于是,1976年,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朱老师踏上了高原的土地。

说明: C:\Users\user\Desktop\1976.jpg

1976年西藏地热普查那曲组合影

(前排左起:奚小环 佟伟 刘时彬 过帼颖 后排左起:欧珠旺姆 朱梅湘 王德新 杨少平)

从五月到十月,朱老师参与了西藏地热普查工作,负责整个那曲地区。那曲市地处西藏北部,所辖十县中,最大的一个面积就相当于整个江苏,而在这五个月中,凡地质图上所有标识的地热出露点都要跑到。

有一次,为了考察一个热泉区,考察小组整整骑了三天的马才到达目的地。破坏严重的草原被旱獭掏的千疮百孔,马匹根本迈不开步子,只能像走梅花桩一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沿途几乎荒无人烟,必须依靠地图上标注出的“夏季放牧点”来寻找过夜的住宿点。在住宿点,队员们就放下铺盖卷,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铺开来,枕着满天繁星艰难的入睡。一天下来,双腿由于马上的颠簸总是酸痛难忍。有一天直到天黑还未找到能够落脚的地方,走了许久,才在黑夜中捕捉到一点微弱的光,那是独自在外放牧的牧民。牧民们常拿出鲜奶和酥油茶来款待队员们,队员们也用白面饼和糖果来感谢老乡的馈赠。

1981年,羊八井地热田3000千瓦发电试验成功并成功并入拉萨电网。在此之前,拉萨的供电仅靠一座小型水电站,而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的上冻期内,就只有医院、政府等机构能靠柴油供电,城区其余部分都长期陷入漆黑的夜晚。羊八井地热发电的并入,极大的缓解了拉萨的用电紧张,至少可以保证全年的供电。北大地热组对羊八井的地热调查工作为西藏地热的初期开发利用做出了贡献,因此,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被评为先进集体。

说明: C:\Users\user\Desktop\1978.jpg

北大地热组在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荣获先进集体的合影(右二为朱梅湘老师)

1981年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西藏地热》正式出版。该书曾获得1986年科学进步特等奖、1986年北大首届科学成果特别奖、1988年中科院科技成果特别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西藏科考之后,朱老师又在横断山区(含腾冲地热区)进行地热考察。1985年至1987年,朱老师继续从事羊易地区的水热蚀变研究,并向西藏地质局提交了研究报告。

朱老师的工作得到了涂光炽、叶连俊、郭文魁等很多老专家的重视。郭文魁院士向朱老师热切地表示:“你这个工作太有用了!我们做的工作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这个可以直接观察到,地热系统等于就是地质成矿一个天然的实验室。” 以此为契机,1992年,郭先生邀请朱老师参加了“中国东部沿海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超大型课题中与地热活动有关的矿产成矿作用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朱老师考察了黑龙江、山东、浙江十几个疑似与古地热有关的金矿床。

科学需要女性

作为科考队中极少的女性成员之一,朱梅湘老师需要克服比男性同行更多的阻力。艰苦的野外环境中,常不免有伤病的困扰。在前往一个考察点的途中,朱老师稍稍落后了一些,一只脚刚刚踏上马蹬,马匹就因为急于追赶前面的同伴向前冲去,朱老师毫无防备的被拖倒在地,造成了轻微的脑震荡。还有一次,在搭拉煤车从梁河返回腾冲时,长时间受风使朱老师的双膝肿胀,难以弯曲,不得不依靠打封闭才能继续工作。因为工作业绩突出,科考队几名女科考队员在1980年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上还受到邓小平同志的接见。

“现在想起来确实特别艰辛,但是以前年轻,并不觉得怎么样。之前64年生我儿子的时候,上午还在电教楼阶梯教室给全年级讲大课,一站就是两个小时,下课后我骑自行车回家,吃了几口饭我邻居余奶奶就把我送到北医三院。后来听说有的男同学都不知道我怀孕。我都是只要能动,就去做能做的事。”

“出野外实际上也很有趣的。”朱老师谈及当年巧遇摄制组、畅游羊八井回灌池、面饼换糌粑的许多趣事,不住发出了畅快的笑声。“出野外要吃得了苦,但辛苦中也有许多乐趣。”

说明: C:\Users\user\Desktop\科考.jpg

朱梅湘老师(右二)在纪录片《世界屋脊》中扮演科考队在研究工作的镜头

“就是家里的事情没怎么管过。”朱老师遗憾地说,“我的一双儿女,小的时候都是奶奶带大。我丈夫1977年开始患哮喘病,持续了11年。1979年,我正准备去藏南考察,在兰州正准备上飞机时接到我丈夫发病的电报,我们研究室的几个同事在轮流照看。第二天一回到北京,我叫他们都别管了,我自己来。头几年,一年有半年的时间在医院。我每天白天要在实验室用各种测试方法鉴定岩石矿物、看资料,晚上就趴在他病床边写书,《西藏地热》的初稿就是在医院我丈夫病床边写出来的。后来,中医研究院的大夫建议去成都疗养。我把他留在成都的医院,我就去横断山区进行地热考察。儿子高考时,我正在横断山区考察,想想我们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的一双儿女。”

“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评选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宗旨:世界需要科学,科学需要女性。”朱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女孩子不是不可以学地质。很多方面女孩子的优势在于细致,要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就要在保护好自己健康的同时去掉娇气。相比男生来说,女孩子的确要付出更多。我特别希望我们专业的女孩子能做出引人注目的成果。”

晚霞的光彩

退休后的朱老师依然保持着乐观活跃的精神状态。除了参加学院博物馆的标本库整理工作外,老师丰富的文体生活让正值青年的采访员们自叹不如。

文艺上,朱老师酷爱唱歌。在鲤鱼洲五七干校曾参加文艺小分队活动,从鲤鱼洲回来又被拉进北大文艺宣传队。百年校庆时,她和文艺小分队几位老师组建了北大教授合唱团,还担任了一届教授合唱团团长,百年校庆和百廿校庆,朱老师都骄傲的站上了纪念演出的舞台,唱响属于北大的献礼之歌。

体育上,不仅每年积极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团体操表演,朱老师更是个游泳迷。“文革的时候我们教研室十几个人天天下午去颐和园游泳,我的蛙泳就是那时候学会的。”朱老师回忆道,“开始冬泳是88年,我听说清华有这样一个组织,每年冬天就去和他们一起游。90年去南欧旅游,看见蓝蓝的爱琴海,我对同去的朋友说,这里肯定得游一次!于是我们俩就下水了。刚游一半就被警察快艇把我们截回来啦!这是看在两个老太太的份上,要是小伙子,还不知道怎么被收拾呢!”讲到这里,朱老师露出了顽皮的笑容。游泳使朱老师结识了许多泳友,他们常常结伴出游。江河湖海,但见好水,兴之所至,便一游为快。

如今84岁的年纪,朱老师一年四季坚持晨练、游泳。得益于良好的生活习惯,朱老师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今年1月又前往她所熟悉的腾冲参加了三天的野外工作,对学生采样进行了指导。“多年没跑野外,加上重感冒刚刚痊愈,其实对于去腾冲我曾是犹豫过的。但是想到年青人需要我帮忙,那么克服困难也要去。我现在就是把手头标本库整理的事情做好,这些标本比较珍贵,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东西。”

燕园情深

“到北大也六十多年了,过去过得很开心,现在也很开心。我是在北大成长起来的,很依恋北大。不管在哪里,终归觉得北大好。”六十年的光阴匆匆流过,北大是常为新的,朱梅湘老师这位见证了这所校园一半校史的老北大人,也是日日新的、不止息的。这位与大地深处的热流相伴数十年的老前辈,心中的热流始终炽热鲜活,这热流能融化青藏高原的坚冰,能翻越高黎贡山的险峻,能驱动智慧的火把熊熊长明。

“我们学地质的应该基础技能掌握的好。希望我们现在的学生能继承北大的光荣传统,能更加努力的学习,向先辈学习刻苦的精神,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谈到对青年学子的期望,朱老师殷切地说,“正确的观念来自于客观实际,之于地质系学生,野外观察是根本,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定要注重基本技能,掌握扎实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地质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太阳集团tcy8722团委

上一篇:鲁安怀当选国际矿物学协会1st Vice-President

下一篇:太阳集团tcy8722师生参访意大利奥尔蒂塞伊市博物馆